關於鹿港青聚點 2021-2023
透過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在地學習性青聚點」的資源挹注,鹿港囝仔團隊自2021年開始執行,並將歷年的地方經驗與內容,整理規劃成適合18-35歲的青年,探索地方的課程。透過系列課程的參與 ,也提供一個讓青年了解台灣各地方的運作及地方團隊經營的方法。此外鹿港青聚點每年也提供兩名「蹲點見習生」的機制,讓青年朋友可以透過與團隊共事的過程,更清楚自己的志向與地方團隊經營的處境。
什麼是「鹿港暗夜巡守隊」
「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是大家對鹿港寺廟密集度的形容,根據統計鹿港共有 59座寺廟,其中王爺廟的比例更高達 6成,王爺信仰在鹿港人的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暗訪是王爺出巡驅邪除煞的儀式,如: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宜蘭羅東城隍廟等皆有暗訪儀式,鹿港暗訪最大的不同是出巡時間由王爺指示,並沒有固定的時間,而鹿港神明間的交陪制度及角頭廟的運作方式也是相對特別的寺廟文化。
鹿港暗夜巡守隊尋頭看尾,佇鹿港街頭佮巷尾,日巡夜訪五方界
7/22(六) 第1場【鹿港暗夜巡守隊 – 看不見的結界】
上午的課程隨著鹿溪文史工作室的莊研育老師,認識鹿港王爺信仰及暗訪儀式的交陪關係,也體認到王爺守護角頭,無形的地方邊界與關係。午後「鹿港暗夜巡守隊」出發,隨著鹿港學哥-李宗學老師的引導,按圖索驥前往尋找在「景靈宮」與「復興宮」兩間角頭廟王爺兵馬駐守的五營,並且尋找神明的結界-竹符,雖然夏天的氣候炎熱,但學員們都熱血地參與尋寶遊戲。
7/23(日) 第2場【鹿港暗夜巡守隊 – 廟會的陣頭文化】
上午蕭信宏老師用藝閣與陣頭的老照片,分享鹿港藝陣在不同時代的組成與豐富;午後鹿港學哥-李宗學老師帶領學員們走訪鹿港藝閣,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後續學員們跟著圓仔花樂團的陳柔樺(Bobo)老師學習北管樂器的基本操作,以及合作演奏了幾段鑼鼓段落。
在日常裡探索非日常-鹿港傳統工藝技法
鹿港因為濃厚的信仰文化,相關的產業應運而生。神像雕刻、大木作、小木作、神轎製作、製香、燈籠、粧佛等。除此之外,祭拜神明需要供品,所以鹿港街頭巷尾也不乏百年糕餅業。相較於台灣其他城鎮,鹿港因為祭拜、信仰的人還持續著,而且年輕人回鄉也會跟著一起拜,所以相關的「傳統工藝產業」也還持續維持著市場供需。
這個系列課程我們介紹了鹿港因為早年移民聚落眾多,在農曆七月時有獨特的「輪普」習俗;七夕這天除了會準備手工製作的「七娘媽亭」,在供品中會有類似圓仔的「糖粿」,差別在於中間會有凹陷,相傳是為了盛裝織女的眼淚。
8/26(六) 第3場【鹿港暗夜巡守隊 – 生活與產業】
上午由鹿港囝仔的執行長-張敬業分享在地經驗;下午以「香包」作為目標,跟隨著導覽老師學哥的步伐,前往「施美玉香鋪」採買香粉,再到「信泉家具」購買由檜木家具刨下來的檜木粉屑,最後在「蘭馨齋」購買小小春作為裝飾的材料。完成採買後回到大街空間,由參先生純瑜指導大家,將今日採買的材料填裝至事先準備好的剩布之中。體驗設計是以完成香包作為目標,但學員也因此認識到各個由傳統信仰文化延伸出來的產業型態,而這些店家也都在鹿港的大街上。
8/27(日) 第4場【鹿港暗夜巡守隊 – 街頭速寫】
學員們先跟著鹿港學哥的腳步,走訪鹿港的大街與巷弄,也穿梭在大小廟宇之間,提醒大家要觀察與紀錄過程中讓自己有感觸的人事物,最後大家來到鹿港龍山寺,由速寫插畫家林佩儀(橘枳)老師指導速寫創作的思維與筆觸,不少學員因為平時喜愛畫畫而參與本場活動,更是期待與講師面對面傳授速寫技巧。
9/3(日) 第5場【鹿港暗夜巡守隊 – 光影魔術師】
常年紀錄鹿港常民生活的龔顯森老師,在上午的課程分享著「人文攝影」的思維,即便從不討論攝影技術,但藉著自身對光影的敏感度,以及常年在鹿港生活的觀察,就算是同樣的龍山寺,也能在當中找到無盡的題材。午後大家跟著學哥步伐,前往第一市場以及當天(農曆七月十九日)普渡的「杉行街」做觀察紀錄,最後回到大街空間分享作品。龔老師最終也提醒大家人文攝影,除了觀察紀錄,更重要的是對於地方風土人文的關懷,攝影只是媒介、只是工具,最終我們都能夠藉由攝影與地方的風土人產生更進一步的連結。
鹿港在地文史工作者、專業講師
鹿港囝仔團隊在過去兩年間執行青聚點,在課程規劃內容主題以自身關注的老屋保存、地產地食、水環境空間營造,乃至於最為人樂道的「今秋藝術節」,把過去團隊實踐經驗,規劃為更為深入地方的參與體驗課程,也藉此連結更多地方社群及外部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