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燕妃
老屋電影院
哪裡是你/妳的烏托邦?什麼是你/妳的夢想生活?
許多人來到鹿港,逛老街、吃小吃、到媽祖廟拜拜。吸引旅客到訪的原因之一,即是鹿港百年留存下來的古蹟廟宇、屋宅與街道,但也因觀光興盛,越來越多建築消失了。對於在鹿港生活的我們來說,夢想生活是,更多的老房子被保存,更多民眾走進老屋空間,進而愛上老屋。
位於鹿港中山路的「勝興號」是染郊商行蔡敦波家族的百年老宅,2023年年初起由鹿港囝仔與 Skinny Cafe 瘦子咖啡•鹿港大街共同經營。自此,老宅新生,以咖啡香氣吸引民眾駐足,而團隊希望多元運用老屋空間,4/21(五)二樓因而成為限定的老屋電影院。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1998年成立,為兩年一次的影展,偶數年在台北舉辦主影展,隔年進行巡迴放映。此次有幸與影展合作,讓老屋電影院的願望成真。
哪裡是你/妳的烏托邦?
《夢醒哈瓦那 》是奧地利導演雨果·梭裴(Hubert Sauper)於2020年在古巴拍攝的紀錄片,雖然片名翻譯為「夢醒哈瓦那」,但原文片名為”Epicentro” [意指(地震)震央、(原子彈爆炸)中心],導演於片頭闡述「哈瓦那(古巴首都)是集結全球化、奴隸制度、美帝國主義為一體的中心點」(Havana became the epicenter of globalization, of slavery and of the American empire)。在外人眼中,古巴的經歷驚濤駭浪,就像片頭與片尾導演拍攝的巨浪,當地人卻習以為常並引以為樂,更驕傲地說古巴是烏托邦。因此,導演對受訪者們提問:「哪裡是你/妳的烏托邦?」。導演解析「烏托邦」同時是「美好之地」也是「烏有之地」,「沒人擁有任何東西,卻感到滿足無匱乏的地方」。如此說來,現實似乎不可能有「烏托邦」,但對古巴人來說,他們所在之地,即是「夢想之地」,他們的信仰與盼望。
導演曾在訪談中提及,他不想藉由專家學者的角度說一個複雜的故事,他的攝影主角是古巴街道上的人。或許,專家學者會從歷史、政治經濟、國際局勢去解析古巴,那麼「烏托邦」不會出現在古巴。然而導演以此提問出發,讓古巴當地人述說自己的生活、現在古巴的樣貌、未來的理想與盼望,從中我們看見「真正的古巴」。
古巴的形象/顏色
觀賞此部作品之前,我察覺自身對古巴不甚熟悉。即便聽聞「卡斯楚(Fidel Castro)」、「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然而,「他們做過哪些事情?」、「為何古巴人民對他們念念不忘?」等等的問題,實則一知半解。從歌曲知曉「哈瓦那(Havana)」、「關塔那摩(Guantanamo)」,但這些地方又有什麼故事,亦無概念。《夢醒哈瓦那 》這部作品,沒有告訴我以上這些資訊,也不是直接從歷史角度切入說明古巴與美國之間複雜的關係,反而給予一個立體的雛形,給予一種想像與提問:「如果古巴是一個人,那他/她的形象是什麼?」、「古巴應該是他或她?」此部作品讓我看見古巴,是一個活力、堅韌、對自己(國家)充滿自信的人,原先因為革命家「卡斯楚」、「切.格瓦拉」等人形象,我以為古巴是男性、陽剛的,但這部作品的古巴是女性,對未來有期待與夢想。
觀賞影片之後,除了將古巴想像為一個人,試圖理解古巴之外,我也向現場觀眾提問:「古巴的顏色是什麼顏色?」此提問其來有自。2022年鹿港囝仔團隊進行《地方魅力再發現》計劃,首先針對彰化沿海六鄉鎮著手田野調查,當時團隊成員曾以顏色、色調來區別她對鄉鎮的第一印象。此外,同一年鹿港囝仔主辦今秋藝術節,其中一場在芳苑的展覽,以限定服飾店展現兩個家庭的故事及芳苑的風情。其中一個家庭成員,以他們所認知的芳苑顏色及芳苑該有的質地擇選出一套套服裝。
觀賞《夢醒哈瓦那 》之前,我所認知的古巴顏色是軍綠色,但此部影像呈現的多彩,讓我對古巴改觀。一名感性的觀眾詩意地分享,她認知的「古巴顏色是變動的,就像土壤的顏色,陽光照射下,乾枯至近白色,遇水之後變扎實,顏色漸深」。
媒體影像的力量
1898年的緬因號事件在古巴近代史上是不可忽視的,導演梭裴提及此時「電影的發明」(1895年)成了重要推手。影像展露的虛實與影響力,從緬因號事件引發美西戰爭,戰爭中的英雄老羅斯福成為總統,便是一例。
當時,美軍緬因號爆炸沉沒的畫面渲染美國民眾憤怒情緒,美國政府於是出軍攻打當時統治古巴長達四百多年的西班牙,亦即美西戰爭。而在此戰爭中獲得聲量與權勢,後來成為總統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他與他的莽騎兵 (Rough Riders)曾是愛迪生拍攝第一部電影的主題。
美西戰爭也成為日後美國與古巴關係複雜並產生矛盾的轉捩點。緬因號爆炸的畫面,不但激怒當時的美國民眾,引發美西戰爭,也讓日後的古巴人民憤恨不平。《夢醒哈瓦那 》影片中的古巴孩童,他們認為緬因號事件是美國自導自演,影像是虛假的,美國以此作為出戰的藉口,名為驅逐西班牙,實則掌控古巴。當然,細查資料之後,我發覺緬因號爆炸原因眾說紛紜,亦有人認為古巴人炸毀戰艦,讓美國協助他們對抗西班牙,更有學者表示可能是機械故障所致。然而,導演梭裴在此部影片中讓古巴人自己說自己的故事,他不介入說明,只是提及電影的發明及影像的力量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力。
電影裡受訪者也對導演提問:「電影與觀光對一個地方文化與生活方式而言,是助於保存?或加速其消逝的速度?」對於手持攝影機的導演而言,這個問題應當也是他持續反思的問題吧!
其中兩位年輕女孩受訪者,她們聰明伶俐,在鏡頭面前自信驕傲地說著古巴的歷史。其中一位懷抱成為演員的夢想,導演記錄她們彼此用手機拍攝彼此的過程,影像成為另一種力量,讓女孩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盼望,這是她們的烏托邦。
延伸閱讀
影集:自由古巴萬歲(The Cuba Libre Story)
- 年份:2015
- 可觀賞途徑:Netflix
- 推薦理由:此8集紀錄片影集仿若古巴歷史教科書,各集探討古巴如何從西班牙殖民、奴隸的桎梏掙脫,再次陷入美國掌控,經歷幾次獨裁政權、革命的歷程。透過學者、古巴不同時期的見證者及其後代的訪談,漸進式地闡述古巴爭取自由的歷史。
紀錄片:古巴與導演(Cuba and the Cameraman)
- 導演:喬恩·阿爾伯特(Jon Alpert)
- 年份:2017
- 可觀賞途徑:Netflix
- 推薦理由:導演長達40餘年至古巴拍攝的紀錄片,此部作品呈現古巴這段時間的政治經濟局勢的轉變對古巴當地人生活的影響。導演除了展現與被攝者的情誼,同時身為美國記者的身份,多次採訪古巴領袖卡斯楚,影片呈現卡斯楚令人意外的一面。
書籍及改編同名電影: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Guantánamo Diary)
- 年份:書籍(2015)、中文書籍及電影(2021)
- 真實故事人物:穆罕莫杜·薩拉希Mohamedou Ould Slahi
- 推薦理由:古巴與美國複雜的關係,其中「關塔那摩」是問題之一,此地是古巴領土,卻成為美國海軍基地,而後甚至成為涉及人權爭議的軍事監獄。此部書籍出自穆罕莫杜·薩拉希的日記,他未曾被美國政府以任何罪名控告,卻被關進監獄並受酷刑拷問長達14年。出版的日記內容保留美國政府審查的痕跡(黑色槓槓),此故事也於2021年改編為電影。
報導文章:Guantánamo’s Darkest Secret
- 記者:Ben Taub
- 年份:2019
- 文章發表:Guantánamo’s Darkest Secret|The New Yorker (2019)
- 獲獎:2020普立茲人物特寫報導獎
- 推薦理由:此報導以穆罕莫杜·薩拉希的故事為主題,描述關塔那摩監獄守衛與監禁者穆罕莫杜之間的情誼。
[2023TIDF紀錄片巡迴]活動資訊
- 放映影片|《夢醒哈瓦那 Epicentro》
- 放映日期|2023/4/21 (五)
- 放映時間|19:30-22:00
- 放映地點|鹿港大街創生基地&Skinny Cafe 瘦子咖啡•鹿港大街2樓
- 映後分享|陳燕妃 (鹿港囝仔團隊成員)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公所、富邦文教基金會
合作單位|鹿港囝仔、Skinny Cafe瘦子咖啡
圖片來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鹿港囝仔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