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地方策展|地方空間的實驗思考

文字:梁書靖(2025 鹿港青聚點 實作生)
攝影:劉晉愷(2025 鹿港青聚點 實作生)

2025-06-28

辦活動不是目的,策展也不是一次性的熱鬧
關鍵在於如何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對話,把地方的價值講得有趣、講的動人
讓更多人想要參與,想要留下來

|台語暖場與在地經驗分享
本次活動配合台灣本土語言推動,分組與暖身皆鼓勵採用台語分享的模式進行

台語的名字發音練習有趣之處在其沒有所謂的「標準」,而是依每個地區、家庭的叫法而生。

_張敬業

跟地方創生是類似的概念,
因應每個地區發展出不同的模式

地方策展,該從何思考? 劉孟豪講師

辦活動,是一種開始,真正的重點是:與地方對話。為什麼要對話?是為了建立或重建一段關係。
當我們談到社頭的織襪芭樂節,你會看到許多當地製造商用促銷、低價拚買氣。

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在地文化樣貌嗎?

豪咖啡主理人孟豪老師說得很清楚:
我們希望,至少讓產業裡的人認可自己的價值,並且覺得它是有趣的!
初期,我們總會想解決很多問題:沒人接手的工藝、斷層的產業、即將絕版的產品……
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被放大的語彙,好好講一個能被人記住的故事。

鬆勢的三種策展方法

1|集中型策展:鬆勢三日節

策展三要素:人、場域、資金。我們希望市集和活動能自己活下去!
當地方活動由地方自己出錢,就能帶來更多社群參與感。

孟豪老師說:「當我們向廠商提出 『這個活動可以帶給我們什麼?』,這就是向地方溝通的有效籌碼。」

場域也一樣重要。我們在在地人生活的空間裡策展,讓外地人走進地方,也讓在地人願意打開家門。在鬆勢三日節,你看不到任何一攤賣吃的攤位——我們希望把人流帶進周邊店家,連結整個街區。

2|空間型策展:讓黏著、延續、流動發生

市集結束後,地方還有剩下的 362 天要過。
我們透過「豪所在」這個空間,在端午、中元、清明、過年等節日持續舉辦活動,延續策展的機會。
同時也以選品店的方式,串聯更多地方商品,讓更多人看見在地商品的客製化服務。透過這些客製化訂單,也推動了廠商的品牌化、轉型和更多可能性。

3|日常型策展:深耕在地,讓故事不斷發生

從一次活動到一次又一次的認識,我們與在地廠商建立更多連結。
慢慢地,我們也推出了織襪產品指南,讓更多人用更輕鬆的方式認識社頭的織襪產業與職人故事。

今秋藝術節在鹿港 張敬業講師

今秋藝術節從原先的一年一度在調整後變為三年一度:第一年檢討,第二年籌備.第三年回歸。
從今秋藝術節過往的資源進行盤點,可能是政府、企業、周邊、門票種種方式,都讓我們再一次出現在大家眼前,將以往使用過的視覺符號重新運用,繼續更新。

我們深知,活動結束後對當地的影響才是重點,這場活動究竟能不能喚起參與者留在地方的想法

第三階段:我們還能是什麼模樣?

透過一整天下來的課程引領與實地參訪,最後用今秋藝術節回扣主題,總共一小時左右的時間,讓與課青年有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最終產出了兩種提案!

再利用和興共創基地:在地文化展覽ⅹ戲劇展演ⅹ影音再映
重回地方民生:大型RPGⅹ實境探險ⅹ地方走讀

by 全體與會者

結尾 • 收斂

經過一整天活動的體驗與發想,學員們也在老師的帶領下,透過結合當地文化,用舉辦展覽、戲劇,或重映影音的方式,重新活用地方空間,還有以鹿港為地圖,舉行大型RPG的體驗活動計畫。

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演示著與眾不同的鹿港風貌,
期待我們在2025的今秋藝術節再現大家眼中的鹿港風采!

【活動預告】2025 今秋藝術節|照起工 Chiàu-khí-kang

你也可能喜歡

分享本篇文章

Facebook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