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回顧•下】7/01/~7/19|鏡頭在上鍵盤在下,觀察過後──產業觀點建立與地方提案 by 實作生 婧

從記錄者到參與者,在鹿港的創生現場裡,由導師帶我們看見產業的真實樣貌,開始練習如何提出一個回應地方的解法。

鹿港的產業,不只是一家店的故事

7 月 1 日,我們走進鹿港頂番婆,透過敬業老師的帶領,開始理解地方產業的發展脈絡。我們實地走進水五金工廠,認識其產業轉型目前正面臨的處境。這次的走訪讓我感受到:鹿港產業並不只是我們在平時街邊看見的店舖,原來週邊的產業也有極大的關聯與影響力。

後續也在實地訪查中驗證了這個觀點,位於市場附近的香舖老闆說明:目前在鹿港知名的香舖品牌(ex:施金玉)其實早在早期就到了鹿港週邊鄉鎮將土地買下,作為曬香、製香等等的用途,以供應鹿港眾多公廟強大的需求量,我們在鹿港看見的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真正的產業故事,其實延伸到了比想像中更遠的地方

提案,整理思緒是為了切人核心

在 7 月 4 日的 Dream Idea 輔導中,敬業老師用了很多實際案例,帶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有用」的提案。

老師用了很多問題來引導我們反思,因為隨著時間流逝,我們三人在共同撰寫企劃案時始終抓不到共通點!但很高興在敬業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居然很快就知道原來我們希望解決的議題核心,這讓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我們都可以嘗試著解決這些問題,但為什麼?你最想要了解的是什麼?又希望影響什麼?

用觀點串起資源,用地圖建構脈絡

7 月 16 日,我們進行資源地圖輔導。安儂老師教我們如何將看似零碎的地區資訊,轉換為可以被使用、被閱讀的「資源地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也是一種讓地方變得有結構的方式。

老師們並沒有要求要有很高的視覺呈現,做主要是希望我們真的深入地方進行調查,但最後我還是決定要重新打掉重練整張地圖,因為希望能夠做一份電子版的讓這20天的工作不要白費,雖然真的是有些挑戰,但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人能夠透過這張地圖,進而對我所調查的製香產業產生興趣!

走進街道,把故事拍出來

到了 7 月 18 日,我們跟著敬業老師實際拍攝鹿港街道博物館合作店家的口訪影片。這天節奏非常緊湊,是一次非常「現場感」的實戰。

我們一邊採訪店家,一邊判斷拍攝角度與收音狀況,也要學習使用台語進行採訪,後期更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抓到最有力的畫面與故事重點。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很大的挑戰,要不是有團隊跟老師協助我,也許真的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從觀察到回應,是地方創生真正的開始

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開始從「記錄」跨出一步,進入到「回應」的階段。從拍攝、觀察、討論、到提案,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更清楚地方創生不只是做出好看的作品,而是要做出對地方有用的行動。我還在學習,但也越來越期待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後續提案階段也還沒完成,對我來說,這項任務遠遠還沒結束⋯⋯

成果。紀錄

你也可能喜歡

分享本篇文章

Facebook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