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修復不只是重建,而是每一代職人與居民共同累積的生活溫度。
7月20日,從一棟百年老宅的故事開始,我們踏入鹿港十宜樓,拾起文人雅趣的記憶片段,並透過街區走讀與糕餅手作,重新體會生活中那些靜靜延續的文化日常。

✦ 課程活動精彩回顧

▍深入十宜樓的歷史現場|莊研育(鹿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研育老師帶領大家走入鹿港的歷史脈絡,從「八郊」商業行會組織談起,介紹十宜樓作為廈郊商行慶昌陳家的宅第背景。建築上的風柱、門飾與樑飾雕刻,展現當時鹿港商賈之盛,也呼應十種文人雅趣:「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
老師也分享十宜樓修復過程中的挑戰與選擇——屋頂、地板、彩繪與交趾陶,每一處細節都蘊藏了歲月與溫度,是鹿港人對記憶的溫柔保存。

▍鹿港街區走讀|張安儂(鹿港囝仔文化業務經理)
延續「十宜」 ,安儂老師帶領學員實地走訪鹿港街區的重要歷史空間:
- 金盛23|展示老屋再生的日常實踐
- 勝豐吧|融合老屋活化與當代場景轉譯
- 蘭馨齋|傳承書藝精神的文創場域
在空間之間行走,學員們也練習觀察文化如何融入日常場景、延伸為當代創意,思考地方與生活的文化再現可能。

▍糕餅工藝體驗|鄭富瑋(鄭興珍餅舖 第四代繼承人)
富瑋老師從鹿港歷史脈絡談起,延伸至糕餅文化的發展,帶領我們一窺鳳眼糕歷史價值與在地連結。
也分享了家族品牌的傳承故事與未來展望,讓人感受到鹿港文化與生活雅趣延續的力量。
透過製作鳳眼糕,學員們不僅體驗到職人技藝的細緻,也更加理解傳統工藝背後蘊藏的文化溫度。
✦ 學員實作紀錄






✦ 活動資訊
- 課程名稱:十宜記趣|探索十宜雅趣與鹿港工藝之美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日)10:00–17:00
- 活動地點:十宜樓 & 鹿港街區多點進行
- 對象資格:15–35 歲青年,只要你對該堂課程感興趣皆可參與
✦ 從十宜樓出發,走進文化生活的每一天
文化不只是歷史記錄,而是仍在日常中延續的生活選擇。
透過十宜樓的探索、街區的行走與糕餅的手作,我們重新認識了鹿港的文化底蘊,也思考地方創意的未來形貌。
📌 下一堂課將於 8/16 登場,主題為《台文書藝|從台語到毛筆下地方記憶》,限額報名中!
▸ 有任何問題請加入鹿港囝仔 LINE官方ID詢問:@lukang2012
▸ 本課程以「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學習性青聚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