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聚點實作回顧】從「融入地方」到「地方共創」,鹿港蹲點實作的最後10天 by 實作生 KAI

大家好,我是鹿港街道博物館計畫的實作生劉晉愷!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已經結束在鹿港的蹲點實作了。這後半段的旅程,讓我從一個觀察者,逐漸轉變為一個與地方共創的實踐者,將零星的學習點滴,串聯成對地方更完整的脈絡理解。如果說前十天是「探索」,那麼這後十天,就是一場更深層的「內化」與「創造」。

從「發想」到「提案」:Dream Idea持續進化

我們的提案起初是一場市集,想像著結合傳統工藝與咖啡香氣,讓鹿港國小旁的閒置空屋暫時變身為期間限定的夢幻場景。但與敬業老師討論後,意識到提案不只是美好的構想,更需要找到核心價值與想解決的問題。

於是我們提案方向聚焦到共同觀察到的問題「夜生活」——鹿港在夜間八、九點後,街道沉寂,旅人找不到去處,居民也少了交流的場所。那我們能不能替鹿港的夜晚構思一個讓旅人與在地居民的都能參與的活動方案?這也是 Dream Idea 另一個起點。

因此,我們開始進行一系列「夜間體驗活動」的構想,試圖利用鹿港在地文化與特色產業,串聯街區店家,創造屬於鹿港的夜間風格。讓鹿港的夜晚不是行程的結束,而是另一段活動的開始。

提案內容持續討論中…

老屋資源地圖:從空間表面到場所的「感性」

若將建築比擬成一個人,建築結構是人體的骨骼與肌肉,機電如同神經。老屋修復,是為空間重塑一個可以正常運作的身體,而老屋的經營,則是在為空間書寫精彩的新生。
這段期間,也與幾位老屋經營者稍微聊過天。從鹿鹿鬆餅屋的老闆身上,感受到的是對老屋與鹿港的尊敬與熱愛;候咖啡的老闆,則是憑著一股對咖啡的熱情,在老屋開設咖啡廳;書集囍室的黃老闆,則用復舊但不拘泥的手法,讓空間給人一種自然融入老屋日常的感覺。

透過鹿港囝仔的在地課程「老屋經營|地方記憶與空間創新的共鳴」,聽著團隊成員解說勝豐吧、禾火食堂、洛津有夢等空間的活化歷程,讓我不只是對於「老屋經營」,甚至到「地方創生」的議題,都得到更多的啟發。

在蹲點實作之前,對於返鄉創業或老屋經營常有一種美好想像,這種想像往往會聯想到對老屋、故鄉、地方無私的奉獻與熱愛等。然而,在與地方上的創業者、經營者產生對話後,會發現得到的答案是更加多樣、複雜卻也更實際。在進入老屋、地方耕耘前,對空間、場域的認同或是美好想像必不可少,但仍是要考慮到自己能做什麼,以及要在地方如何生存等。作為地方的一份子,再投入公共性事物的同時,若能兼顧到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或許才是更好的結果。

訪談短影片:用台語訪談鹿港法式小店

在實作的最後幾天,我們進行了店家的訪談,從訪綱的設計、拍攝當下的臨場反應到後期的剪輯,每個細節都考驗著我們對內容與畫面的掌握。

在訪問恬事主理人靜恬與安東尼主廚的過程中,雖因器材的架設與用台語對話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在觀看拍攝的影像素材時,這種互動卻顯得更加真誠。

在訪談的最後分別問了兩位受訪者對於今年今秋藝術節主題「照起工」的解讀與每日「照起工」在做的事,在兩位的回答中,都透露出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堅持,從主理人靜恬身上感受的是傳遞品牌理念「幸福」的堅持,而從安東主廚身上感受到的是對「料理」的堅持,也正是這樣的堅持,才能構成「鹿港的完美日常」。

總結:蹲點實作_一場與地方共同成長的旅程

回顧這二十天的蹲點實作,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拍短影音、第一次寫網站文章、第一次繪製資源地圖等,但是最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在鹿港經歷第一次的淹水吧!

實作期間得到的不只是技能上的成長,更多的是開始與地方產生對話。

感謝鹿港工作室的各位,還有一起實作兩位的夥伴。期待未來,我能繼續將這份熱情帶到我的生活中,持續與地方對話,共創更多可能。

✦ 一些鹿港日常

你也可能喜歡

分享本篇文章

Facebook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