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的節奏慢下來時,我的心也跟著靜下來。
*亂糟糟的心
我在台北的咖啡廳上班,雖然這份工作能夠讓我長時間接觸自己喜歡的咖啡,但每天面對破百的來客數使我身心俱疲,我的肩頸緊縮、雙腿抗議、內心煩亂。
日子的模樣相似且重複,沒有力氣將每天過出差異,像是被困住一般,對生活不滿意,卻無力也無處下手改起。
帶著這樣的心情,藉由蹲點實作的機會,我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地方-鹿港。



*步行鹿港,其實蠻可以的耶
鹿港的一切緩慢,巷弄安靜,蹲點過程中我們走上街區,老師提醒我們從生活中去觀察、去看見不一樣的所在。
走入觀察、沓沓仔行,才發現以前我常常經過的那些地方,原來有那麼多細節。小時候上學總是看著十宜樓上的SO,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藉著這次走讀才明白,原來SO是日文的莊,表示這家人姓莊。還有民俗文物館外的磁磚,轉折處並不是兩塊磁磚拼成的,而是一體成形,不仔細看還真的不會發現。
這些藏在建築裡的用心,磚瓦裡堆積的歷史,看著鹿港靜靜的用他的語言說他的故事,我走在巷弄裡,看著隨風搖晃的樹影,將我紊亂的心一起撫平,突然間像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呼吸與地方同頻。


*與新竹團隊交流
參與了新竹團隊的交流活動,再一次走上街,範圍是街道博物館街區,覺得比起前一次的走讀,這次了解更多建築歷史。
原來鹿港西側的街屋深度,比起東側的街屋還淺,是因為比較靠近河岸。以前進到民俗文物館也只是走走看看,從來沒有用過學習品味這個角度去切入,去意識20年代,有錢的人過的是什麼生活。走到和興青創基地,老師告訴我們一個空間必須考慮交通動線、觀光動線,以及跟周邊商圈的連動,才有辦法繼續做下去,老師邊講建築的同時,總是邊帶入如何持續發展的概念。
後來我們回到洛津有夢聽藝術節講座,去聽老師慢慢闡述怎麼凝聚一群人舉辦一場活動,進而凝聚地方和民眾,我覺得辦一場活動真的非常不容易,地方的活動工作者也扮演很關鍵的角色。



*從書法裡看見的人生
我們很幸運的跟到兩場在地課程,而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蘭馨齋的吳建松老師,分享了自己在書法裡體悟出的觀念與人生。
「什麼是美的書法?」,老師在練習書法的過程裡思考這個問題,最後他用「美來自真實與自我接納,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缺陷)」,來回答這句來自他自己的叩問。
「變做自己的時陣,就是尚媠的時陣」這是老師的信念,在打出這個句子的當下我仍然深受這句話的力量打動。
或許那些使自己心煩意亂的事情無可避免,低落的的自我狀態在未來依舊有可能發生,但我能不能去接受人生的有起有落,去誠實的面對與感受,學習與之共存的方法,不再自我譴責,而是包容接納並承認,那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我的家是金黃色的
陽光灑進鹿港大街,街區、建築、居民都被鋪上了金黃,在我心裡的鹿港也一直是這樣金黃色的,我的心在這裡被舒展開來,專注吸收這裡的溫暖。
實作前十天,我知道自己想尋找的從來不是答案,而是平靜,在每一次深入接觸、觀察之中,我明白安住於當下的重要。
期待未來不只是讓平靜的狀態持續,而是在平靜又被打亂時,能夠用在鹿港學習到的經驗去取得平衡。實作還有十天,我將這股穩穩的力量放在心裡,繼續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