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eam idea:靈感的起點
在閱讀《今秋誌》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篇巴布薩友善農場負責人許文烽的訪談,他談到鹿港的農業現況,加上敬業老師的建議,讓我們開始想像「從餐桌到產地」的可能性。
許多人對務農仍停留在勞力密集的印象,但其實現代農業已有新科技的投入。我們希望能透過企劃,帶領禾火食堂的顧客回到田間,親眼看見土地與餐桌的連結。讓更多人重新理解「吃」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資源式地圖:開啟我的鹿港自「遊」式
我很喜歡鹿港的巷弄。每次回到家,爸爸總會帶著我在裡頭穿梭。於是我決定將地圖的主題定為鹿港小巷,希望大家能透過我畫下的小故事,也在小巷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鹿港時刻。
為了完成這份地圖,我走進巷弄裡,難得獨自一人,感官像是更打開一般,感受著光影、屋舍與氣味,無人陪伴因此更貼近自己,我喜歡這樣的自遊時刻。
比起單純的景點介紹,我更希望這份地圖是一種陪伴散步的邀請,用小故事引人入勝,讓拿著地圖的人,也能在自己的步調裡遇見鹿港的溫柔。



*鹿港味,用台語更對味
那天訪談時,我們決定用台語和店家對話。
訪談對象是洛津有夢的老闆Chris,他靦腆但眼神炙熱,每一句回答都帶著真誠,台語像是讓整段訪談的距離縮短了,語言本身就像是一種連結,把我們和店家拉得更靠近。
隨著問題展開,我也感受到老闆對於咖啡與鹿港的熱愛,那樣的親切與厚度,希望能透過短影片,讓這間真誠樸實的店,被更多人記住。



*結束,卻還在繼續
二十天過去了,實作結束了,但我對家鄉的認識還沒有結束。這段時間裡,透過觀察、訪談與走訪,我看見了鹿港的不同面貌,也看見自己和土地的連結正在一點一滴建立。
實作或許劃下了句點,但我心裡的問號與好奇卻沒有停下來。我希望自己能繼續透過創作、紀錄,去理解這個地方,甚至帶著更多人一起看見鹿港。因為家鄉並不是一個靜止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對話與靠近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