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洛津流出動!鹿港大街田調工作坊 ─ 田調技巧不私藏

文 | 楊凱恩(鹿港囝仔實習生)

鹿港大街田調團工作坊開跑啦,在5/21(六)、5/22(日)兩天的四堂課程當中,洛津流鹿港大街田調團的隊員齊聚一堂,認識何謂地方創生、基隆星濱山團隊、如何進行田調任務,並在鹿港大街來一場深度之旅。

等等!你還不知道洛津流是什麼?我們是鹿港大街創生協力隊,由「大街田調團」及「今秋志工隊」所組成,我們會蒐集鹿港大街上的店家故事,並將故事轉譯為展覽內容,屆時在2022年今秋藝術節就能欣賞到我們的田調成果囉!

張敬業─當鹿港大街成為博物館

第一堂課由鹿港囝仔的敬業開講,向大家介紹地方創生和街道博物館的概念。

「地方創生和社區營造的差別是什麼?」乍聽之下十分類似,不過兩者還是有所不同,敬業說:「社區營造是希望居民愛當地,找回在地認同;地方創生則是創造生計系統,像是日本的目標就是吸引人回鄉生活」。

觀光業不就已經在為鹿港當地創造經濟了嗎?數十年來蓬勃發展的觀光確實為鹿港增添許多人氣,但鹿港的遊程除了「逛老街、吃麵線糊、到天后宮拜拜」之外,似乎還有更顛覆性的作法-變成街道博物館。

大眾對傳統、典型博物館的既定印象:「由國家主導的知識傳遞場所,展品都隔著玻璃陳列在展示櫃內,並且是有形的建築物」。隨著對傳統博物館的反思,諸如「生態博物館」、「無圍牆博物館」等新思潮開始萌芽,世界各國也著手打造這類由公眾參與的博物館。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為例,不僅以歷史建築作為展館,更推動社區居民的參與行動,也由於整個社區都屬於博物館的範圍,人們走在街區內就能感受到大溪的常民生活、歷史文化。

2022木博館簡介影片 影片來源:Youtube

如果鹿港大街成了街道博物館─ 一座由鹿港居民打造的博物館,每個店家都會有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歷史,那些未被發掘的家族故事、老照片、職人技術、珍貴回憶,甚至是都市傳說,都能夠成為建構鹿港的元素。

更詳細的鹿港街道博物館計畫看這邊:洛津出任務|街道博物館計畫說明|2022 鹿港大街創生計畫|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閱讀更多: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官網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臉書粉專

林書豪─基隆正濱漁港永晝海濱美術館的成功案例

上午認識了街道博物館的概念,下午緊接著是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林書豪來分享他在基隆的經驗。深耕正濱漁港的星濱山共創工作室以港區為核心,在過去幾年陸續舉辦藝術節、海港走讀,2021年開始執行「永晝海濱美術館」計畫,內容包括至校園舉辦美術課程、串聯店家策展藝術作品、開發《憶忘之濱》實境導覽,並設置藝文空間等,團隊也將在地亮點轉譯成藝術作品、文創商品,像是印有在地小吃「吉古拉」插畫的T-shirt,實在是滿滿的基隆味!

書豪分享在正濱漁港進行藝術共創的經驗

星濱山正在改變基隆的生態,帶著遊客用不同角度觀看基隆的港區魅力,讓正濱漁港周遭的亮點不再停留在彩色屋等網美打卡景點,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書豪不斷提到關鍵就是「與社區互動」,藉由觀察環境並建立社區人際網絡,他們也得到了與產業發展、在地職人、早期移民相關的街區故事。

書豪也提到,不要小看走讀活動。在一次的走讀活動中,寫論文的學生、攝影師、社區頭人等各界人士因緣際會聚在一起,也讓團隊和不同領域的人群建立連結,這些人脈、資源都是幫助團隊走向更多可能性的推手。

「希望正濱漁港能在未來成為海港生活的代表。」這是書豪的願景,話語中也能強烈感受到他那份愛基隆的心,最後書豪將地方工作心得濃縮成五步驟,分享給大家:

  1. 洞察
  2. 發想
  3. 串流
  4. 行動
  5. 回饋

閱讀更多: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官網星濱山共創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

洪崇銘─我們都是故事的挖掘者

第二天一早開始進入重頭戲─田野調查的環節,來分享的是蔗青文化工作室洪崇銘。崇銘在竹苗地區有豐富的田調經驗,回到家鄉二林從事地方工作後,同樣也藉著田調的方式來尋找在地故事。

課程一開始就來個「台語口說隨堂測驗」,大家握著麥克風,輪流分享自己參與田調團的動機、田野經驗等等。「用受訪者的語言,才能問到他的問題」崇銘解釋這個小測驗的目的,如果我們能使用受訪者的語言訪問,那當然是最好的情況,因為語言不只影響思考方式,不同語言的使用者都有各個領域的語彙、行話,面對大街上許多台語母語人士,用台語交談會讓受訪者回答得更自在。

蔗青文化工作室『記憶的復返-職人精神篇』 影片來源:Youtube

田野調查是一種工具;而「田野」一詞在這裡並不是指那種一片綠油油的田野,而是泛指任何參與研究、調查的場域,因此田野可以是鹿港中山路,可以是巷口的廟埕,也可以是騎樓的泡沫紅茶店。

至於進行田調工作的過程,可主要依序分為資料分析和實際訪談。

首先,我們能透過文獻和實地觀察到的事物來發展提問,這需要爬梳、佐證資料的能力,以及對環境的洞察力、感官敏銳度。此外,打開五感去感受田野的一切,就可能獲得更多意外的想法。接著,實際訪談前需要設計訪綱,如何著手呢?先模擬出可能的提問,再將問題分類,依照提問順序、問題脈絡整合成一個「符合邏輯」的訪綱。

學員輪流分享各組的訪綱

而訪談形式沒有優劣,也沒有固定模板,有人習慣按照訪綱、內容較嚴謹的正式訪談,也有人喜歡對話自然、看似閒聊的非正式訪談,需要由個人的田調經驗、提問內容熟悉度決定,建議初學者可以從結構式訪談開始。

總之,田野調查不是依靠懶人包就能快速習得的技能,即使田野經驗再豐富,轉換到新的田野時,地方上形形色色的人、文化,甚至我們的身分、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田調工作的挑戰。

閱讀更多:蔗青文化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

各組用便條紙將訪綱分類整理

李宗學─剖析鹿港大街的前世今生

來到兩天課程的尾聲,在地導覽老師鹿港學哥帶著隊員們來場鹿港中山路的實地考察,認識建築物的前世今身,剖析鹿港大街的歷史,並讓各組選擇想要訪問的店家。

大多數觀光客逛的鹿港老街─埔頭街與瑤林街是過去因河港貿易而興起的街道,但你知道嗎?假日時車水馬龍的中山路同樣也是鹿港的商業重地,一切都要從它的前身─五福大街說起。自清代起就是商業要道的五福大街其實路幅不寬,歷經1930年初的市街改正,當時為了拓寬街道,拆除路旁部分的街屋,不見天街也成了黑白老照片裡的風景。儘管如此,街道的文化脈絡仍延續下來,現今依然能瞥見五福大街的影子。

學哥帶大家從各個角度觀察中山路,從建築風格、立面樣式、家族源流到產業變遷,這才發現大街上有太多細節是我不曾注意過的。這讓我想到社會學家John Urry在〈觀光客的凝視〉一書中提到:「觀光客凝視的對象是一個地方的代表符號」,簡而言之,觀光客期待看到的是具有「鹿港味」的東西,散發歷史感的小巷、隘門、老屋,乃至於麵線糊這類在地小吃都是鹿港的「代表符號」。

但當某些事物感覺起來「沒那麼鹿港」時,就容易成為被忽略的對象。就像路邊的神轎、佛具店經常吸引我的目光,但在學哥的介紹下,才發現那些不曾注意過的印刷店、中藥房、旅社和漁網店其實也都滿載著故事呢。

學哥說,鹿港人對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早就習以為常,因此來自外鄉鎮縣市的田調團隊員會有不同的觀察點。這趟踏查回應了街道博物館的概念,讓我們看到鹿港大街並不是僅有建築空殼的歷史園區,而是充滿生氣的地方,常民生活就如同一顆顆彩色串珠,將大街編織成一串繽紛的項鍊。

閱讀更多:鹿港學哥臉書粉絲專頁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還有太多故事來不及被記錄、被傾聽,而大街田調團的夥伴將透過自己的觀察來探索那些被光陰淡忘的回憶,之後能挖掘出什麼有趣的內容呢?大家敬請期待!


《邁向百年大街》城鄉創生論壇 首場討論即將展開 ~

想像鹿港的永續生活環境,邀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 主題|老屋還能做什麼呢?
  • 日期|2022年6月24日 (五)
  • 時間|19:00-21:30 (18:30開放入場)
  • 地點|鹿港永樂酒店9樓會議室
    (彰化縣鹿港鎮三民路152號)
  • 費用|免費
  • 主持人|
    • 蕭定雄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資深經理
  • 與談人|
    • 許明揚 / 山海屯社會企業 執行長
    • 張敬業 /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執行長

▼ 報名與了解更多請點下方文章 ▼

國家發展委員會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 主辦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你也可能喜歡

返鄉生活與創業的新想像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帶動文化與產業間的網絡鏈結計畫

分享本篇文章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Email

聯絡鹿港未來中心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