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凱恩(鹿港囝仔見習生)
「保存這些老房子做什麼?」
每當有一棟老屋拆除時,網路上經常掀起老屋存留的論戰。我想,老房子本身的文化脈絡與時代感是很難再現與複製的,就像老車、老玩具、老古董,對許多擁有「老物癖」的人來說,複製品無法取代這些老東西散發出的魅力,正因如此,老物才會彌足珍貴。
台灣各地的街屋是時代下的特殊風景,它們歷經時代更迭,見證地方的輝煌年代。然而,正如同人一樣,建築也會老去,傾頹的老屋在人為拆除下成為一塊塊的空地。但就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付出金錢、心力,不單只是為了保存老屋,也希望將產業與之相互串連,讓老屋再次重生。
在6/24(五),鹿港囝仔舉辦了《邁向百年大街》城鄉創生論壇,邀請各界人士一同談論老屋的未來。
鹿港大街演進史,從市區改正談起
論壇的開頭,鹿港囝仔執行長張敬業談到鹿港大街的歷史脈絡。
鹿港大街在2034年即將滿百年,將時光倒轉回一百年前,現今的中山路在當時是狹小的不見天街,為了改善道路,日本政府於1933年在鹿港實施市區改正,1934年改正完成後,拓寬的大街也以「現代化」的嶄新容貌出現。
道路拓寬對鹿港日後的影響重大,因著大型踩街活動得以舉辦,1978年首屆民俗才藝活動成為鹿港觀光的濫觴,2012年台灣燈會的中山路燈區讓遊客驚艷,甚至今年端午節時也能見到壯觀眩目的長條龍燈懸掛在中山路上方。2016年《民宿管理辦法》的鬆綁讓鹿港多了夜間人潮,也開啟了鹿港夜間生活的想像。鹿港大街更有活力了!
從大街到生活圈,讓影響力外溢吧!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2022年恰好是鹿港囝仔回鄉的第十年,團隊從草創至今的十年內陸續舉辦了今秋藝術節、再生市集,創立了勝豐吧、禾火食堂、東皋歇暝民宿,也打造了參先生等品牌,中山路上工作站空間修建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至於下一步呢?就是要讓鹿港的影響力外溢。
試著想像一下,在鹿港的店家就能夠購買到福興的有機稻米、秀水出產的鮮乳、伸港的海鮮餅乾、大城的小麥,當鹿港大街的經濟被帶動起來,鄰近的鄉鎮生活圈也會成為受惠對象,甚至整個彰化沿海六鄉鎮都是物產交流的範圍。談大街創生時,將視野放大,更多可能性就出現了。
在新化為老屋奔走的「那個男人」
在台南新化,也有一群為老屋奔走的人,像是山海屯社會企業執行長─許明揚。
「我們是一個歷史街區的話,文資保存一定是歷史街區永續發展的基礎。」許明揚開宗明義指出他保存老屋的主要原因。
舊稱大目降的新化,過去就是西拉雅族的傳統領域,1920年行政區劃改制實施,新化郡設立,讓新化成為曾文溪以南的重要城鎮。許明揚希望新化能再次回復到過去的光榮。
先創造生活的理由,人們才會願意回來
2011年,許明揚從社區營造開始深耕新化;2014年,一間大型農藥廠預定進駐新化,許明揚因而發起「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許多青年在農藥廠事件期間返鄉聲援(延伸閱讀:龍燈新化設廠案 三千居民站出來反對),最後成功阻擋農藥廠的進駐。和青年交流的過程中,許明揚也開始思考新化的「生活」與讓遊子回鄉打拚的理由。
團隊決定提出一套事業架構和願景,他們將新化歷史街區視為「新化生活故事博物館」(延伸閱讀:讓百年老屋街區,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生活博物館),環繞在人、地、產三元素上,再將老屋空間轉化為體驗經濟服務,吸引更多人進駐。
老屋不僅延續地方記憶,也翻開地方新經濟的扉頁
團隊著手經營老屋初期碰上許多問題:
- 屋主年邁且大多定居外地,無力照顧老屋
- 屋主缺乏老屋保存、維護的意識
- 許多老屋租給不同的業主,產業對房屋造成消耗與損壞,業主對老屋的結構問題也消極處理
- 屋主很難犧牲租金而選擇老屋保存,寧可租給店鋪
許明揚坦承,起初讓屋主信任團隊並把房子交給他們是件難事,因此團隊也盡力幫屋主爭取到文化部的老屋補助計畫,依循老屋的脈絡來經營店家,例如:擁有140年歷史的晉發米穀商店,團隊除了維持米店的店名,店內也繼續賣米穀雜糧,並修復碾米機,成為傳承米食文化的教育場域。
當一間又一間黯淡的老屋被重新修復,街道彷彿被點亮了,昔日的街道記憶也隨之重現,這漸漸讓更多屋主意識到唯有團隊能妥善照顧自己的屋子,屋主與團隊之間的正向互動也出現了。
在結尾,許明揚說道:「若我們可以體認台灣文化在市街中是特別的存在,那麼文資保存便會是台灣人在世界中求存的基石,所以,我們沒有時間等待,也沒有條件再失去。」
老屋與產業的問題討論
論壇的後半段是交流時間,我也參與了小組討論,組內成員來自四面八方,職業橫跨老屋修繕、產品設計、選物店、文史工作、插畫家、會計、教授、攝影團隊等,那麼各行各業是怎麼想像老屋的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各行各業對老屋的想像
「十年後,你所想像老屋與產業會如何?」
- 老屋修繕公司想建立一個「為老屋看診」的醫院,培養老屋產業群,成立老屋問題處理平台,讓大家不害怕接觸老屋。
- 插畫家想要用藝術創作讓人們了解地方的文化與價值。
- 教授希望大專生在寒暑假回鄉時,地方能提供實習機會和課程,開設和老屋有關的課程,讓老屋成為學習場域。
- 文史工作者以老家十宜樓為例,修復完成後將舉辦講座,並結合工藝展覽與實作,藉此推廣鹿港的人文底蘊。
- 攝影工作者以自己在彰化市卦山村的經驗,希望能將八卦山、永樂街等彰化的景點串聯起來,並吸引更多團隊進駐。
- 至於我,我想要建立一個使用者共編的老屋地圖(前提:希望我的資工技能點滿),先從老家彰化開始做起,內容包括房屋建成年代、風格、用途、地方故事等等,使用者可以在地圖上尋找老屋,或是新增有趣的老屋點,讓喜愛老屋的人能夠一起探索全國各地的老屋。
針對小組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果然不同行業的出發點都很有趣呢!
當街區出現老屋諮詢中心
談了許多美好的想像後,我們還是得回到現實面。有位進駐老屋的參與夥伴提到,業者本身很難兼顧店舖經營與老屋修繕,更不用說花時間研究老屋文史了。
我身旁有許多朋友對老屋內的生活充滿憧憬,但屋子的安全性、漏水、牆面斑駁等問題總會讓人卻步,因此當雄本老屋的蕭定雄提出老屋醫院、老屋諮詢顧問及老屋產業鏈這些構想時,我的眼睛確實為之一亮,如果各地都設有「老屋諮詢點」,如同觀光局的借問站一樣,這會讓老屋議題更加生活化,人們取得老屋資訊的易達性會增加,人們便有個明確的老屋諮詢管道。
讓屋主成為說故事的人
一位參與夥伴提出問題:「老屋能說故事的人太少,或是也不知道如何開口詢問。」鹿港大街和老街並非只是建築空殼,反而大部分房屋內都有人居住,這些居民正是說故事的最佳人選,就像近期的鹿港大街創生計畫,若鹿港大街成為一座街道博物館,店家與居民都能述說自己的老屋、產業故事,這種方式或許能提升居民對老屋的認同感,連帶影響屋主保存的意願。
下一場城鄉創生論壇就差你一位!
經過一個晚上的交流,各方的意見與討論又讓我對老屋改觀,老屋不只是文青的打卡拍照點,老屋可以是承載各式產業的媒介,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讓大街生態系更加多樣化的角色。
總之,這場論壇實在太過癮了啦,沒參與到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之後的論壇,預計將於9月及12月舉辦,欲知詳情,請加入鹿港囝仔官方Line,或關注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