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婉齡(鹿港囝仔青聚點見習生)
9/03(五)、9/05(日)鹿港囝仔青聚點的主題為【老屋活化】地方空間再利用的一百種可能,透過課程一起探索老屋修繕和經營的奧秘,走訪青創空間認識獨特的創業夢想家,一起挖掘空間從「0到1」的修繕過程,及品牌經營如何從「1到N」發揮更多價值!
活動紀錄分為主題引導、主題講座、老屋小旅行、分享交流四大內容:
(歡迎點擊標題快速轉跳)
- 主題引導:返鄉青年的挑戰
- 主題講座:
- 09/03(五)老屋活化新風貌
- 09/05(日)老屋修繕再生經驗
- 主題導覽:漫步鹿港感受老屋新溫度
- 學員分享交流
一、主題引導:返鄉青年的挑戰
人潮帶來錢潮,然後呢?
「為什麼想來鹿港呢?」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以簡單的問句開場,在場學員因為不同目的參加,有在台中經營咖啡廳的地方工作者、好奇老屋重建的建築系學生、準備專題報告的科大生、從小生活在鹿港的在地人、思考人生方向的待業者、關注鹿港囝仔的粉絲……等,關於鹿港的印象,是歷史課本中提到的「一府二鹿三艋舺」?隨著鹿港溪興起沒落的河港貿易?中台灣最大龍舟活動「鹿港慶端陽」?2012的鹿港燈會?當人潮帶來錢潮和垃圾潮同時,也造成鹿港房價飆漲至80萬/坪,許多老屋面臨翻修維護或拆除新建的抉擇,延伸出許多文化保存衝突。
老屋活化從0到1,拆除或留下?
講師張敬業感概的分享,外婆家的老房子在2011年也面臨拆除,當下覺得兒時回憶的一部分似乎也隨著殘瓦破碎,事實上,老屋保存所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牽扯到家族的產權分配和對於政府政策的了解,常聽到許多長輩因為不了解法規和政府政策,害怕失去房屋決定權和所有權,千叮嚀萬交代子孫不要申請修繕補助或歷史建築提報,而會有這樣的誤解,主要來自於政府處理案件眾多導致流程緩慢,曾聽過申請後10年都尚未開始進行修繕工程,也才會導致許多民眾的抗拒和不滿。
保護鹿港的一場運動
有感於鹿港文化資產消逝的速度,鹿港囝仔從發起「保鹿運動」,希望透過常態性的公共參與,讓更多人從日常關心我們的環境,保護文化古城的每 一塊土地和人文氣息,在2015年正式成立協會並因緣投入「鹿港金銀廳保存運動」,希望能夠維護地方的重要文化建築。
鹿港囝仔因為有感於鹿港文化資產消逝的速度,第一次參與文化資產保存,而現場參與活動的學員們,或許只是因為學校報告,或是不想錯過青發署的免費活動,不管是什麼原因選擇鹿港,只要願意認識和留下,返鄉永遠都不嫌晚。最後,用短短一行字「除了留下老屋,保存老屋下一步是什麼呢?」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留下空白讓大家反思,也期待接下來的專題講座。
二、專題講座
老屋活化新風貌|百年街屋修繕與經營大公開
我想要將勝豐吧打造成第三場所
勝豐吧負責人 許鉅煇
打造鹿港夜生活空間
勝豐吧是鹿港第一間酒吧,前身是米行的倉庫,位於食衣住行都可滿足的民族路上,許老闆當初思考的是「鹿港還缺什麼樣的場所?」,想到現址第一銀行曾經是劇院,帶給地方歡樂和歡笑,於是,想要將勝豐吧也打造成滿足精神層面的夜間活動空間,一間充滿特色的老屋酒吧,賣的不只是酒精,而是能夠透過喝酒也滿足心身靈。
從「0到1」的修繕過程
要將老屋改造成酒吧,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父母的擔憂,老一輩對酒吧的印象多從新聞得知,通常會上新聞的內容不外乎酗酒鬥毆,因此許老闆決定帶父母至南庄的芳山農吧,融合老屋、舊壁和在地農產調酒,終於說服父母支持,但接著就是第二個難題,要怎麼改造老屋?剛開始接手時,各種狀況都會遇到,像是找不到上二樓的梯子、外牆立面處理方式、地板粉塵厚厚一疊……等,從清除蔓延整屋的植物、諮詢木工師傅、請教建築外牆專家到確定保留樓井並加裝強化玻璃、在吧台旁裝上彰化和美車站的木框玻璃窗,過程一點都不簡單,但看到勝豐吧完成的那一刻,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勝豐吧」的成功關鍵
許鉅煇老闆認為「勝豐吧」能夠成功,首要是因為老屋並沒有產權問題,許多老屋活化都因為產權複雜而卡關,當產權非一人所有時,任何一個決定或行動都需取得共識,除此之外,當老屋保存下來如何利用,需要考量到地方市場需求和政府支持方針,因為鹿港有產業駐點和工作機會,故擁有培養地方酒吧消費氛圍的潛力,另一方面,把握了在推廣期善用政府資源也是關鍵。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勝豐吧因應防疫亦推出外帶服務折扣,雖然疫情勢必改變顧客消費習慣,但勝豐吧也將秉持老屋活化的彈性,守住鹿港夜間的第三場所。
老屋修繕再生經驗|政府和民間的溝通橋梁
重點不是新,而是怎麼活化起來,活化是漸進式的,而不是一次到位
「首傑藝術」人文事業部經理 蕭定雄
首傑藝術人文事業部經理 蕭定雄認為,老屋有多樣化經營的可能,今年也開始老屋新事業,希望先以顧問的角色為老屋健檢,再以建築空間設計、規劃、修繕的專業為本,輔以扎實的文史調查和專案執行能力,讓老屋活化後不僅是空間的改變,而是串連時代和活絡地方的開始。
長源醫院修繕過程
以今天講座地點「長源醫院」為例,由鹿港名醫許讀的診所,是許多鹿港人從前看診的回憶,而許讀兒子就是知名攝影大師許蒼澤,用相機記錄了鹿港的歷史,屋主希望能夠延續記憶中的鹿港,故與政府取得共識,保留診所原貌並結合攝影大師許蒼澤作品展示,讓長源醫院成為鹿港老屋活化典範。
蕭定雄亦參與長源醫院修繕歷程,前期與屋主頻繁的溝通和聯繫,屋主因長期在外工作,老屋無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已出現白蟻啃食現象,正苦惱如何處理,加上長輩對成為文化資產充滿疑慮,一度陷入溝通的困境,幸好經過對政策補助分析和規劃策略說明,成功達成共識,讓長源醫院成為展示空間,保留原本診所空間並將攝影大師許蒼澤的作品展出。
公私部門協力合作
老屋活化的過程中,如何透過保存、修繕、展示讓空間說故事?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這是包含公共性和自身公民理想性的事情,因此,「公私協力」的對接就是關鍵,講師也提到,當我們在思考老屋事業時,要作為「專業分工」的整合事業,揮別工作分配中的模糊地帶,增加推進的效率,學習豐岡找回白鸛的共生課,串起老屋的產業鏈,讓台灣的老屋留下來,說出屬於大家的故事。
三、主題導覽:老屋小旅行
中午用完餐後,我們隨著導覽老師的腳步,開始老屋小旅行,除了欣賞期間限定的「金銀廳格扇修復展」,讓大家一睹彰化工藝之美,亦拜訪許多將老屋修繕再利用的店家。
百年街屋變身精釀啤酒屋|勝豐吧
勝豐吧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民族路舊時被稱為橫街,當時街上開滿米店,而勝豐吧為當時米行「許勝豐行」的倉庫,負責人 許鉅煇分享,戰後曾經租給鹿港第一家飲料店,當時對面就是劇院,算是鹿港的娛樂中心區,租約結束後便閒置一段時間,直到決定營業鹿港第一家啤酒屋才又活絡起來。
一進入勝豐吧,抬頭看會發現天花板的方形玻璃窗,好其詢問才知道整修前是樓井用途,方便運送貨物和老闆監工,而目前二樓是鹿港囝仔進駐的橫街工作室,每當有客人在非營業時間按門鈴,鹿港囝仔的同事也會從樓井探頭觀看,也算是延續樓井監督的功能。
鹿港名儒故居變身創意餐廳|鹿鹿鬆餅屋
鹿鹿鬆餅屋原址在中山路上,因為租約結束需要搬遷,老闆因緣際會鹿過大有街,看到正在為古宅補漆的老夫婦,好奇攀談後,發現眼前建築竟是鹿港名儒施讓甫先生的故居,老闆當下決定承租整修,作為鹿鹿鬆餅屋的新址。
鹿鹿鬆餅屋整修以維持建築原貌為原則,雖考量支撐性替換屋頂樑柱材質,但仍維持原木造樣貌,希望兼具安全性和傳統建築美觀,令人驚豔的是精緻的小閣樓,目前當作休息和網美拍照點,據說閣樓以前是學子讀書的書房,原本的梯子為移動式木梯,當學子上樓讀書後就會把梯子拿走,希望小孩能專心讀書,等到休息時間才會再放回去,也算是古代管教小孩的方式之一。
摸乳巷黃宅變身生活概念店|恬事
摸乳巷是鹿港著名景點,因為巷子最窄可能不到70公分,兩人同時通過就會有肢體上的接觸,故有許多有趣的名字,與之相鄰的摸乳巷黃宅,房屋格局是鹿港特色長條型街屋,恬事老闆娘旅法9年後返台,因為公益換租計畫入駐摸乳巷黃宅,特別和屋主討論,希望在保護老屋建築下,希望融合輕食、書籍、文具選物,規劃一個讓民眾放慢生活步調的空間。
仔細觀察街屋內部,從地上百年歷史的六角形磚塊、水泥牆壁或樓梯花磚,可以發現不同時代的生活的軌跡,更特別的是,從窗戶望出去即是正在探索摸乳巷的訪客們,體驗觀賞摸乳巷的另一個角度,屋外驚呼摸乳巷的訪客和屋內悠閒氛圍形成有趣的對比。
和興派出所群變身青創基地|和興青創基地
和興派出所群興建於日治時期,經過縣政府文化局修繕後,成為「公益換租」的青創基地,邀集九家青年創業的新品牌入駐,入駐店家透過公益活動支出抵押房租,減輕青年創業者的負擔,能夠透過更多活動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品牌,也能活化地方產業,為地方注入更多創意,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和留鄉。
在青創基地拜訪了「參先生工作室」,布料商品充滿創意且樣式多樣,有顏色繽紛的名片夾、「台灣國」字樣的手提袋、牛仔啤酒提袋等,經過老闆介紹後,才知道店內布料商品都是利用剩布製作,大家發出讚嘆的聲音,沒想到成衣廠廢棄的剩布或活動後的旗幟,也能透過再生設計和地方生產,再次擁有新樣貌。
另一家青創商店是「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老闆也是返鄉青年,因為參加Dreamer培訓計畫,成功成為Actor,結合家中鰻魚養殖和阿公阿嬤總鋪師的手藝,讓民眾有機會吃到當地養殖的鰻魚料理,亦透過空間展覽方式,拉近民眾與魚塭的距離。
除了拜訪老屋再利用的商家,途中亦經過許多的老屋,有些是年久失修、有些僅剩殘岩斷臂、有些則等待修繕,腦中忽然想起導覽老師提到:「老屋要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有時候需要緣分」,能看到保存至今的百年老屋是幸運的,雖然近幾年因為老屋咖啡廳引起大眾討論,但是真正關注老屋保存議題仍屬小眾,透過這個活動,我們實地走訪老屋,了解老屋能夠透過什麼方式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開始思考,老屋保存後能有哪些方式妥善再利用,讓老屋也能成為地方創生的動能。
四、學員分享交流
經過充實的課程和導覽內容,最後請每一位學員分享今日印象深刻的地方或事物,大家雖因下午的步行而略感疲憊,但仍是興致勃勃的分享自己的收穫。
社區營造和文化資產保存
就讀文資系的同學分享,大一曾有一堂必修課是社區營造,當時他很疑惑為什麼要上這一門課,經過今天的課程才了解,文資保存分為理性和感性兩個面向,需要先從社區開始產生連結,喚起大家對於老屋的共同回憶,再輔以理性分析利弊和對應政策,才能有堅定的立場和力量說服公部門,為地方爭取更多資源。
老屋活化漸進式過程
就讀建築系的學生分享,在導覽過程中看到許多凋零的老屋,覺得非常可惜,雖然現代的房子住起來比較舒服,但是老屋也有不可抹滅的生活軌跡,經過講師和導覽老師的說明,發現每間老屋背後的故事,另外,也發現老屋活化多以經商,僅居住用途較少。講師反饋,很多老屋消逝的原因都是需要金錢生活,故留下來的老屋若以營利經營的方式,亦能解決生活開銷問題。
創造不同時代的共同記憶
目前亦是地方工作者的學員提問,在經營地方文化保存的同時,不免遇到世代間的集體記憶落差,當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上一輩的記憶感到陌生,產生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感,這時候要如何將其串連起來呢?講師張敬業分享,首先,我們要思考對於集體記憶的定義,集體記憶可能是美食、廟宇文化、街道文化……等,我們的確沒有辦法參與老一輩的記憶,甚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沒有機會去營造共同參與的記憶,因此鹿港囝仔想若能投入地方,營造共同參與的環境,是不是年輕人和老一輩也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我們可以從消費或參與去保持那個記憶,就算現在對於家鄉不熟悉,但我們若能開始有意識地投入,或許一開始會覺得格格不入,甚至在地人並不認同,但這就是過程。
希望能夠讓家鄉有更多的活動和生氣,讓未來女兒長大後,不一定要離開家鄉,而是能夠多一個選擇,選擇留下來!
鹿港囝仔執行長 張敬業
講師張敬業和學員呼籲:「現在是我站在講台前和大家分享經驗,未來也許有機會,換成我在台下聽你們分享」,除了學習別人的經驗,怎麼自己創造也非常重要,如同開頭提到的,先認識地方,才能知道地方的需求培養專業,最後深耕地方,雖然今天的課程已經結束,但是學員們的路才正要開始!
敲碗下一場鹿港青聚點
鹿港囝仔長期蹲點鹿港,今年與教育部青發署合作規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2.0 Changemaker 計畫,為Dreamer設計三大主題(共6堂)學習體驗課程,除了鹿港囝仔創辦人 張敬業開場分享創業歷程,亦邀請各主題專業講師分享經驗,再透過街區走訪或實地參訪,以跳脫觀光的角度,深入觀察鹿港地方生活,認識青年返鄉的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