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報告1】街道博物館_再探鹿港大街自明性的潛能|鹿港大街創生計畫 2023

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2022年,首次嘗試於鹿港中山路以街道博物館的策展形式,與先後座落於鹿港大街的店家建立關係,從中理解這條街道在鹿港人心中的價值與定位,從團體田野的模式,在多元觀點的對話與梳理間,一方面引領外部群眾走進地方,一方面也鼓勵店家適度的揭露自我,展現自身的生命故事。

2023年,延續去年策展經驗,試著將街道博物館範圍向南北延伸,北自民權路、南至彰鹿路,並將參與店家從10家擴展至15家,藉此引動更多中山路店家展示自家故事,持續在生活脈絡基礎中,延續鹿港所具備的多元性、複雜性與自明性,創造一條有別於觀光老街式的地方入口。

於鹿港大街之外,則藉由《今秋誌》的地方書寫,集結近年於鹿港創業的店家,以「移住鹿港」的角度,去釐清每個異質的移住脈絡,曾經「住在大街上的人才是真正的鹿港人」的觀念,在這些新鹿港人的眼中,鹿港大街是否仍存在著指標性的意義?

藉由不同方式來連結中山路傳統店家以及周遭新創店家,看見彼此所處的經營階段所具備的能動性差異,如何在增進彼此理解的過程裡,逐步創造共同利益的價值、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互助共好的環境,便是地方支持系統委員會所要建構的願景。

本年度鹿港大街創生計畫,作為地方不同世代的串聯角色,試圖藉由地方位處各個經營階段的商家視角,看見這條街道的種種面向,在於經濟層次、生活層次與文化層次等角度,能如何引動地方人的具體關注和行動,而地方支持系統委員會的籌組,能在其中產生何種槓桿的效用,即為未來需要持續試驗的重要工作。

2023 街道博物館參與店家

街道博物館_再探鹿港大街自明性的潛能

去年度,首度藉由團隊招收大街田調團的團體田野調查模式,針對中山路上十間位於民族路至三民路段的在地商家進行訪談,今年則將範圍向南北擴展到民權路至彰鹿路段,並調整為團隊內部成員自行執行田野調查工作,除嘗試觸及新路段有意願參與街道博物館之店家外,更藉由回訪先前參與的十間店家,建立更深厚的信任關係。

因此,今年度在歷經數個月的田野調查歷程後,街道博物館的規模從十間擴增至十五間,新進參與店家包含祖平畫室、慶安藥局、瘦子咖啡、慶興鐵櫃與行家照相器材行,分別座落於中山路的三個路段,從個人生命歷程、產業區為脈絡與街區保存意識三個層次出發,作為2023年度街道博物館的策展基礎。

以下,就本年度新增的街道博物館參與店家之田調重點結果進行闡述:

遺落的家族記憶,公共參與的場所精神|勝興染坊

染郊那段沒有記憶,大姊和二姊有印象小時候聽阿嬤說過勝興號。爸爸在7歲上小學前就走了,後來大姊、二姊也都在外面念書,後來就是跟阿嬤、媽媽三個人住這裡。

勝興染坊家族後代蔡鳳玲

勝興染坊家族後代蔡鳳玲在回憶家族那段重要的歷史時,只有十分依稀的印象,然而從蔡承豪所撰寫的〈鹿港染郊的公共參與〉中則提到,蔡氏家族在染郊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經營勝興染坊的蔡敦波,是染郊當中一位代表人物,不僅在清代時有防衛鹿港的紀錄,也在日治時期被選為保正。

染郊金和順雖然並非泉郊、夏郊等大型郊商,卻也是鹿港商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染郊自清代嘉慶年間組成,最為鼎盛的時期,由三、四十家染坊商號組成,主要聚集點位於五福大街和興段,與許多布店為伍,形成密不可分的產業鏈。郊商平時除了進行生意買賣之外,也經常參與地方的公共事務,不管是修建寺廟、賑災義渡、文教建設,乃至於募集勇丁、調解糾紛等等,皆可發現他們的蹤跡。

縱使這些記憶,都在染郊逐漸於日治時期式微後模糊,在鹿港大街創生基地進駐的過程裡,發現許多過去蔡氏家族所留下的生活文物,完整地留下那段染布的歲月,而空間的重啟,不僅讓建築空間重見光明,更重要的意涵是再現街道公共事務的場所精神。

從繁盛到平凡,看鹿港大街的產業區位轉移|慶興鐵櫃行

到鹿港的時候,街尾是最熱鬧的,家具商都在這。……古早人說地理會變,媽祖廟興起來,停車場就做在那裡,所有人就過去那邊,不然以前三月在進香,這邊都不能過,現在外地來遊覽車都直接去那裡。以前媽祖廟還沒人,進香期才會有人,平常誰要走去那裡?風快要透死,那是現在彰濱蓋起來,大樓蓋起來,風被擋起來,不然以前沒人要去。

慶興鐵櫃第一代經營者黃慶賢

出身埔鹽的黃慶賢1966年來到鹿港街尾,這裡當時是家具產業集中的聚落,不僅有火車站,同時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池塘,為的都是浸泡製作家具的木頭和竹子,三輪車在附近運輸竹子和木頭的景象,是許多老鹿港人記憶中的繁華景象,也因此選擇將店面承租於此。

起初黃慶賢做的是榻榻米生意,穿梭在鹿港人的民居之間,約莫經過了十年來到1980年代,彈簧床逐漸出現在家具市場,地方上的榻榻米需求,也僅剩下幾座日式建築,鹿港街尾的家具產業聚落也隨之緩緩瓦解,整體鹿港的交通設計也讓人潮轉往天后宮的周遭。

輾轉60年的時間,街尾的五分車站早已停駛許久,街上到處穿梭的三輪車不再是為了承載木作所需的資材,而是搭載了來自各地的觀光旅客,街尾的繁盛告一段落,而街頂則從沒人要去的風頭,成為觀光客的必經之地。

生命軌跡中的歷史切片,非典型的人生經營者|祖平畫室、行家照相器材行

我是自己一個要到處跑可以,有的有家庭因素,但是從攝影協會成立,女生有在拍的本來就不多,男女拍照想法會不同,一樣是拍熱鬧……。 

行家照相器材行經營者洪珮瑜

經營行家照相器材行的經營者洪珮瑜,她的攝影旅程始於高中時代,在社團攝影課燃起了對攝影的熱情。回到鹿港後,一方面持續做著沖洗、放相的工作,一面參與鹿港攝影同好舉辦的攝影課程。1980年代,鹿港已經陸續開了幾間快速沖洗店,她並不想與他人爭奪市場,而是選擇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於是以攝影器材作為營業方向,提供在地一個攝影器材的選擇,因此也聚集起許多鹿港大師,攝影大師許蒼澤也是店裡的顧客之一。

洪珮瑜回憶在鹿港生活攝影協會中,成員大部分都是以男性居多,像她一樣的女性攝影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那段時光,他們總是一起在鹿港的大街小巷穿梭,記錄不同時期的街景、產業的光影,再聚到某人的家中,一張一張交流想法,互相砥礪彼此的拍攝技術,數十年如一日,這些看似平常的記錄,也早已成為地方上不可或缺的記憶珍藏。

1992年參加巴塞隆納的殘障奧運,我參加桌球,也念美術史,巴塞隆納有米羅、達利、畢卡索,都是西班牙的藝術大師……但回到鹿港是傳統的地方,這個傳統很好用,人家叫我寫個書法就包個紅包給我,傳統有錢賺,創作要賣誰?

祖平畫室經營者尤祖平

尤祖平對藝術最早的印象,是兒時看到人們在鹿港寫生,尤其是有許多藝術家在屋後的鶴棲別墅畫油畫的模樣,但當時對於藝術並不理解,後來就讀彰化高商廣告設計科,開始對藝術產生興趣,並且轉向純藝術的創作,學習油畫、國畫、書法等技藝。

在藝術學習之路上,「桌球」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元素。自小學就開始打桌球的他,原本只是將桌球當成生活中的樂趣,沒想到一舉成為台灣第一屆參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桌球代表隊選手,該屆賽會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這趟旅程對於尤祖平而言,不僅是為台灣出國爭光,更是一趟豐富藝術眼光的朝聖之旅。

尤祖平回到鹿港後,在家鄉開設畫室,以教授畫畫為生,他意識到鹿港的藝術潛力,並將其稱為台灣藝術之都,儘管鹿港是個傳統小鎮,他認為藝術應該走進人們的生活,進而普及藝術教育,讓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接觸藝術。

小結

自2022至2023年,以逐漸擴展場域的方式,將街道博物館的參與店家數字10間擴展至15間,然而對於鹿港中山路上的店家而言,對於街道博物館的操作模式相對陌生,因此需要長期而持續的互動,已建立起深刻的信任。今年度擴展的場域,北自民權路、南至彰鹿路段,雖與去年的場域相距不遠,但店家的經營模式卻明顯存在著差異。

尤其以民族路至民權路段而言,已出租作為連鎖店,或者已拆除或閒置的空屋比例較高,對於要掌握其空間的形成脈絡自然不易,再加上團隊對於納入田野調查範圍的原則為「較無掌握公共或媒體資源」的店家,對於這些店家而言,要進行自我揭露生命故事,概略上會遇到幾處難點:

  1. 年事已大,認為無需曝光需求
  2. 對於家族故事脈絡不清楚
  3. 產業類型不便於受訪與曝光
  4. 認為街道博物館無助於店家經營
  5. 店面日常生活節奏不便配合

綜上所論,在經歷兩年的街道博物館策展行動,一方面透過不同型態的田調模式,測試田野材料與社會關係所存在的差異,同時也辨識出大街店家所具備的能動性狀態,找到初期有意願的合作對象,並嘗試建立起長久且深刻的信任關係。然而,在今年度的街道博物館展期間,透過店家導覽的過程,促使店家經營者自主來說出自身的故事,從地方人對於自身認同的再建立,是勾勒出鹿港大街自明性的重要基礎工作。

延伸閱讀|

鹿港大街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鹿港囝仔以鹿港大街作為鹿港生活圈地方創生發展的火車頭,期望帶動文化與產業間的網絡鏈結、地方物產的消費及提升地方內容的服務體驗,並提供創業、業師、空間等諮詢服務,成為青年回到地方的中介組織。

國家發展委員會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 主辦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你也可能喜歡

返鄉生活與創業的新想像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帶動文化與產業間的網絡鏈結計畫

分享本篇文章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Email

聯絡鹿港未來中心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