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報告2】移住鹿港_他者對鹿港大街之觀點|鹿港大街創生計畫 2023

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對於鹿港大街上世代居住、經營的店家,團隊採取以街道博物館的策略,積極鼓勵經營者藉由自身的家族脈絡,去共同展現屬於鹿港大街的自明性。然而,相對於已於此生活數十年的老店家,近年來鹿港吸引了許多新創店家落地生根,他們移住鹿港的緣由各有不同,而藉由《今秋誌II:洛津維新》的採集工作,共同呈現這群人來到鹿港的契機,而透過再次回訪的途徑,團隊試圖去理解作為「鹿港大街」的他者,是如何看待這條街道?

鹿港大街_不可取代的文化象徵指標

對於鹿港而言,中山路是一條發展甚早的街道,也見證了近百年前現代化的歷程。2023年Skinny Cafe瘦子咖啡正式成為大街上的新成員,Chris從彰化市區八年的經營經驗中,深知經營地方關係的重要性,而在真正落腳於大街後,看見的是地方人長久累積而來的生活樣態。

我覺得這些鹿港的店家,好像真的很少休息,很典型台灣傳統的生意人,反正沒事就多少做,我不能說那個是職人精神,就是很安分地做好每一天,是家跟工作的結合,所以我會覺得很生活。如果以紀錄者的角度,比較多是看他們的生活,比較不是看他們的工作,你說真的有生意嗎?好像也還好,可是就是已經把工作和生活融入在一起,四處的鄰居也都會來聊天,我覺得這些店家是鹿港一直以來的人情或人文的日常。

Skinny Cafe瘦子咖啡Chris

類似的觀察,也出現在起步於九曲巷口的早餐店旮旯楍卅(GALABENSA),當初選擇創業地點的計畫,就只有離開台北這樣單純的需求,原本生活於台北的邱玠瑋,因此來到太太的故鄉鹿港。在營運狀態逐漸上軌道時,他們也意識到在地方上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關係,形塑出鹿港獨特的文化氛圍。

鹿港這個地方給大家第一個印象大概就是比較舊、比較有文化,比較老一點的地方,當然有一些新的店家在裡面,我覺得我們只是做點綴而已,可是不能過多到讓這個文化好像不見,有時候過多好像就變成下一個時代去了。

旮旯楍卅經營者邱玠瑋

相較於前述兩組店家所經歷的適應期,對於恬事的安東尼則是回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場域,從小在鹿港桂花巷長大的他,在法國的料理學習旅程告一段落後,與太太回到鹿港,重新看見鹿港大街上的文化養分,甚至嘗試將在地食材與神轎文化轉變為法式料理,期盼能將自己故鄉的文化以能力所及的方式,找到與時代共存的路徑。

以鹿港來講,其實有很多老店家是非常需要我們的支持讓他繼續存在的,像剛剛神轎、神明桌的那些雕客師傅,鹿港的拜拜風氣之盛,是其他縣市不太容易找到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神明桌的需求,要有燈、八仙彩,只要是老一輩還在,幾乎都會持續去購買,那年輕人可能會比較不知道,……,鹿港有很多這種東西,他可能吸引的不是年輕人,但是是老鹿港人、老一輩的人,一直在以他們的需求支持著,那我們可能要介紹給年輕人知道,這些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特性,讓大家一起來守護它,或者說一起推著它也一起現代化進步。

恬事經營者安東尼

從這三位經營者的言談中,可看見鹿港雖作為一個以觀光為導向的城鎮,但鹿港大街卻有別於老街區域,仍舊保有十分濃厚的生活樣態,隨著世代的更迭,如何不失底氣並找尋與時俱進的經營模式,是能否留下這些文化內涵的關鍵,但這卻是另一條艱辛的路。

傳統與現代_創新與保存的兩難

鹿港作為台灣相當有指標性的文化重鎮,「傳統」既是優勢,也是對於新一代接班的重大挑戰。出身於施金玉香舖的施傑仁,已是家族來台後的第八代,他談起家族成員因想成立家族副牌,而需更動家中近300年的傳統手藝,爾後卻須背負不孝、背祖汙名的例子,藉此說明在鹿港許多傳統家族事業中,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即使改變,也勢必得守住最初始的味道與精神。

很多老店不願意改,可能是經營者還是父母,或者是阿公阿嬤在經營,當然改變是一個改革,說真的,因為我們家本業是施金玉香舖,因為我算是第八代,我們清光緒1756年快300年,我們的香一直是傳統香,在做改革是一場戰爭。

麵麵茶茶經營者施傑仁

對於「接班」的家族內部衝突,展榮商號二代經營者許佑任也曾體會過,他自小就和父母在鹿港傳統市場擺攤,對於家中工作事務相當嫻熟,在正式接手後,卻也因為包裝的調整變動,引起了不小的摩擦。然而,就他同為鹿港在地人的角度,更是看出了中山路許多老店的危機,其實是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沒有接班人的狀態下,越來越多空間便會面臨出售或拆除的危機。

老店就是能夠讓人安心信任,但是中山路上的老店讓我覺得沒有更新往前的能力,這是很明顯的,甚至有些老店的後代也沒人要接,他們的老店可能從清代經濟就很好,所以子孫可能都是受高等教育,中山路那條很多店家,很多孩子、孫子很多都沒在這裡,很多都老人家在顧。

展榮商號經營者許佑任

對於Leeli’s經營者李沅澔而言,回到鹿港的原因源自他在澳洲的他鄉經驗,使他反思自身文化與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想藉著料理來為家鄉貢獻一己之力。但在他每日往返中山路的路途中,卻感受到這條街道的建築正面臨著時代的考驗,文化保存與經營維護間產生極大的兩難。

每天去市場都會經過中山路,我相信不只是鹿港,可能早期60、70年代,大家都是經濟起飛,所以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屑一顧,會覺得趕快拆了蓋大樓,到現在經濟趨於平緩,大家想要來維護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為什麼京都可以保存很好,那就是很長遠的規劃,一些世界遺產的小鎮,可是因為我們就是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到現在有文化意識才要來保存,很多事情已經根深蒂固在老一輩的想法裡,可能覺得沒有很重要。

Leeli’s經營者李沅澔

從上述三位出身於鹿港,各自從創新、傳承與街屋保存的面向來看待中山路的現況,不難察覺這些店家正面臨著不同層次的挑戰。基於現有的條件,有些店家正處於轉型的階段,有些則是選擇出租或出售,甚至是將原有的房舍拆除,這條曾經依附著鹿港人生老病死的街道,與地方人生活的連結,正在緩緩地游離。

他者與街屋的關係_若即若離的生活距離

說起中山路上的街屋,iLife經營者蔡老闆提到自己曾長期居住的嘉義,相較於嘉義零星分布的木造房子,鹿港中山路上的街屋不僅立面有特色,街道長度也是全台數一數二,也保留著它原始的模樣。但在他回到家鄉的這些年,卻感受到自己與這條街道越趨疏離,與他兒時對於中山路的印象有著不小的差異,生活日常的採買機能也轉移到鄰近的復興路。

中山路經營的產業很多元,這幾年生活機能跑到復興路,中山路就比較是早年的,或是說都轉型成飲料店,往天后宮就很商業,自己不會走到那段去,也都不知道那邊開什麼店,從來沒去過,反而跟中山路的連結沒有復興路那麼強……中山路現在比較多是飲料店,或是服務業、電信業,前面一個辦公的空間就夠了,當然後面其實還有人住在裡面,那邊的房子都很深,從後面進出,前面店面出租給人家,中山路的店面也不太愛租給別人做吃的,那都老房子,樓上都是很破舊了。

iLife經營者蔡老闆

曾在中山路上經營店面的鹿鹿鬆餅屋經營者林裕柏,在原店面因租約到期,而搬至大有街的施讓甫老宅,離開中山路上之後,對於這條街道近年的轉變十分有感受,不管是拆除的街屋,又或是高額的租金導致產業經營的限制,他認為這就像生命的過程,在動態的發展歷程裡看見街道的生老病死。

以前我們可能對鹿港其他地方不瞭解,就會認為中山路就是最熱鬧、能見度最高,在那裡就是代表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其實這個觀念跟一些店家也還是這樣,但這個動態過程,鹿港從最近這十年左右觀光化程度越來越高,所以中山路上的消費導向,不是那麼在地、內需。中山路被矚目的程度比較高,所以租金的壓力會比較高,不管是房東的成本,還是被看待在這邊做生意有一定的經濟規模,租金的要求會比較高,所以在這個租金的壓力下,可以在那邊存活下去的,除非是自有的,如果是租賃的話,租金壓力會很高。

鹿鹿鬆餅屋經營者林裕柏

中山路街屋如此龐大的租金負荷,對於從小在鹿港生活的力野茶陶所經營者陳思穎來說,更是一個只敢遠觀而不敢想著要進駐的空間,自畢業就回到故鄉鹿港創業的她,便藉由公益換租的方式棲身於九曲巷裡的老宅,背後自然是十分現實的經濟條件考量。從兒時的生活場域,到成為創業者試圖尋找的生存場域,十數年的時光轉換了另一種觀看鹿港大街的角度,是過往不曾有過的視角。

對我來說,因為長期在這邊生活,小時候也在這邊長大,中山路對我來說,對我們家長輩來說,就是做生意的地方,所以比較不會刻意去逛,除非買一些東西會在那條街上,不然我對那條街的想像應該比較像是不敢想、不敢租,或是就遠遠的欣賞,也希望房子可以被保留下來,對於他們的想像是滿期待會有一些新的東西進去,希望可以扭轉我對它懼怕,因為那條街就是最繁盛的街,除了老街以外,立面就是很漂亮,可想而知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於這條街,比較像是我一直都知道這條街上有很多漂亮房子,也許上面經營的項目可能是神像、糕餅類,就是已經祖傳都很多代,所以不太可能被賣掉或換主人,所以是一個可看就好,但連想都不要想的地方。

力野茶陶所經營者陳思穎

而對中山路的恐懼,在恬事經營者曾靖恬卻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身為移居鹿港前,完全與這個地方沒有連結的外來者,對於這裡種種的文化底蘊,並沒有一個可以接軌的契機,而對於走進這些店家,更是有著許多格格不入的壓力,好像即使這座城鎮擁有再多的文化底蘊,卻始終無法與她的生活產生關聯。

我就是2019年底移居過來,我對於中山路或對鹿港的歷史完全不熟悉,就覺得很多就是神轎、神明桌那些東西,一開始會覺得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共鳴度不夠,那種東西一買就是一輩子,不會再去逛,走過去中山路有時候就是在找飲料店、肉包店,唯一比較常去的是燈籠店,因為小朋友覺得很有意思,其他真的完全沒有連結,這是對我一個外來者,所以他們說傳了幾代幾代,那就會是一個老城鎮的文化,但跟我沒有明確的共鳴。

像我就比較沒有拜拜或是鹿港人初一十五,或農曆七月從頭拜到尾的,除非他們轉型是介紹他們的藝術性質,或是有一些比較敢讓人踏進去的感覺,有時候想逛,但又覺得沒有要買,進去好像很尷尬,全部都要講台語,遇到會講不出來,逛的壓力就會存在。

恬事經營者曾靖恬

透過四種截然不同的角度,可以察覺不管是否作為出生於此的在地人,或許因鹿港大街產業機能的轉變,又或者因進駐門檻令人只能遠觀,甚至是對於外部移住者所構成的生活距離感,都是當代鹿港不同群體於此生活所真實面對的處境。

小結

本段落透過數位近年於鹿港各角落創業的經營者,作為鹿港大街的「他者」,試圖去理解這條街道在當代的意涵,早期要做為一個鹿港人,便必須在鹿港大街上擁有一間店面或住家,這樣的必備條件,在如今的台灣社會還成立嗎?

從文化層次的面向看來,鹿港大街上的老店家,正是鹿港數代所累積而來的文化底蘊,而從生活層次看來,這些產業雖仍有扣合鹿港的生活基調,但卻正在緩緩地游離,若從經濟面向的考量出發,街屋的租金、售價已近乎一般人無法企及的狀態,變相阻卻了人們進一步與它們產生互動的機會。

在這樣狀態下,重新去梳理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網絡,甚至創造互相理解的可能性,讓原本在生活層次沒有交集的彼此,能夠藉由網絡的連結,去看見彼此背後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並且創造共好的經濟條件,或許是在這個時代所可能產生的協作模式。

延伸閱讀|

鹿港大街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鹿港囝仔以鹿港大街作為鹿港生活圈地方創生發展的火車頭,期望帶動文化與產業間的網絡鏈結、地方物產的消費及提升地方內容的服務體驗,並提供創業、業師、空間等諮詢服務,成為青年回到地方的中介組織。

國家發展委員會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 主辦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你也可能喜歡

返鄉生活與創業的新想像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帶動文化與產業間的網絡鏈結計畫

分享本篇文章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Email

聯絡鹿港未來中心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